大连财经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树立一流意识,推动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协同、贯通、融合,坚持红色、引领、服务、教育、创新五大核心理念,全面落实“三全育人”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于办学治校全过程,以“思想引领、精准服务、匠心教育”为途径,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十大工程”为载体,开创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
坚持“课程育人” 狠抓思政党建
贯彻落实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八个相统一”,实现“思政课程”显性教育与“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不断增强思政课和专业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实效性。
一是实施“思政金课”工程。学校抓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用席大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点课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加强建设;建设思政名师工作室,打造思政“金课”;实施“学读悟”(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工程,打造“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导读”“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导读”等经典著作导读精品课程,作为学生入党前培训的必讲内容。
学校组建了多学科联动的“课程思政”攻坚团队,围绕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两方面,挖掘提炼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升“课程思政”内涵和质量。目前,学校既有面向广大学生的“课程思政”示范课,也有在教学中引领学生价值观成长的思政理论内容,还有将价值引领与专业培养相结合的整体性课程思政建设。
二是实施“党建创新”工程。学校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思想引领与育人保障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各项工作和活动中,为育人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学校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学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事、作决策、保落实。学校各级党组织将党建工作与育人工作有机结合,真正使学生听党话、跟党走,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发挥党支部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优化党支部设置,在学生公寓、社团组织等建立党支部;实施教工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严把党员入口关,建立党员培养、教育、后续管理的长效机制。
坚持“科研育人” 锻造优良学风
一是实施“卓越学风”工程。学校严格毕业资格与学位授予资格的审核标准,确保学生培养质量达到培养目标,从根本上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落实学籍和学位预警制度,完善联系学生家长制度,建立朋辈学业帮扶辅导机制,对学习困难学生适时引导、及时帮扶,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严格执行违纪处分规定,对学生论文造假、考试作弊等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
学校建立了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强化教师的岗位责任和教学育人、科研育人意识,严格课堂教学管理和教学效果把握,引导广大教师恪守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潜心教书育人,以教风带学风,以学风促校风。开展好“最美教师”和“十佳班导师”评选活动,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师参与教学管理和学风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学校建立了激励机制。突出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在学风建设中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在学风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广泛开展名师讲堂、学术沙龙、经济学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加大对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科研与创新活动中取得优秀成果的表彰力度,激发学生探求新知、敢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热情和勇气,营造良好的学风氛围和育人环境。
二是实施“春风化雨”工程。学校强化科学管理的育人作用,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建立管理育人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岗位育人职责,并将履行管理育人职责作为年度考核重要指标。严把人才引进、教师聘用政治考核关,完善师德考核制度,以优良的师风带动学风。选树一批在管理育人中取得突出成就的先进典型,发挥管理育人效应。加强工作作风建设,加强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建设, 规范管理流程,提高办事效率、管理效能,营造精细化、标准化的管理文化。
坚持“实践育人” 推进“匠心筑梦”
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实施“匠心筑梦”工程,实现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军事训练等载体有机融合,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格局。
学校依托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等,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形成育人为本、成果导向的多元化实践课程改革模式。
学校不断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创业孵化中心,促进创新创业实践环境升级,打造课程学习、项目实践、创业孵化、以赛促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全流程服务平台,推动“专业教育+‘双创’教育”深度融合,构建特色的一体化“双创”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鼓励师生深入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岗位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打造多个社会实践精品项目。
坚持“服务育人” 关爱学生成长
一是实施“品质大财”工程。学校以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为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增强供给能力,提供靶向服务,构建“线上线下、虚实一体、互为支撑、互为补充”的服务体系。设立了钉钉学生事务云端服务中心,优化学生工作流程,请假、保险、学籍变动等学生事务,学生只需动动手机,就可以实现云端办理。加强后勤、保卫与教学、学工的联动,建立服务育人联动机制,实现人人、时时、处处育人。坚持“3个从严管理”(从严管理课堂教学、从严管理校园思想文化阵地、从严管理师生自媒体),坚持课堂讲授守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成果发布守程序,坚守意识形态安全底线。坚持“3个24小时”制度(学生工作人员24小时开机、保卫处工作人员24小时值守、公寓管理人员24小时在岗),建立校内联动机制,形成群防群控、合力协作的安全工作格局。
二是实施“爱心滴灌”工程。学校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强化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构建学校、分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预警防控体系,搭建个体心理咨询为主、团体心理辅导为辅的服务平台,满足师生多样化咨询需求。建立师生心理健康状况和思想政治状况定期研判制度,通过日常联系、谈心谈话等渠道关注师生思想特点和心理变化,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
三是实施“精准帮扶”工程。学校关心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构建资助理念先进、资助渠道丰富、资助体系健全、资助对象精准、资助模式多维、资助成效显著的资助育人新格局。健全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并对其实施动态管理;建立校领导、党员干部联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制度;开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学业、就业帮扶工作,确保“应助尽助”。坚持资助育人导向,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创新资助育人形式,开展“助学·筑梦·铸人”“诚信校园行”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担任“学生资助宣传大使”,积极推选展示资助育人优秀案例和先进人物。
坚持“文化育人” 构建长效机制
学校发挥校园文化滋养心灵、涵育德行、引领风尚的功能,构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
一是实施“红色引领”工程。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通过选树和宣传一批学习励志、实践奉献、参军报国、诚信友善、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先进典型,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坚持价值引领,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普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雅艺术进校园”、“廉洁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培育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艺术文化成果。开展“知校史、明校情、释校训、唱校歌”主题教育,强化校训校歌校史的育人功能;打造“三大讲堂”(青年讲堂、名师讲堂和校友讲堂)等大财校园文化品牌;组织开展各类学术科技竞赛、文艺体育比赛;着力扶持原创舞蹈、音乐、影视等文艺精品,推进二级学院“一院一品”特色文化建设活动;培育建设一批文明社团、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推进校园环境美化亮化工程及人文景观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优良传统等浓缩固化,形成特色环境文化,发挥文化的熏陶和育人作用。
二是实施“E网同行”工程。学校拓展网络教育和服务功能,掌握网络阵地的领导权和主动权,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首先,推进融媒体平台建设。学校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思政工作队伍,积极推进门户网站、专题网站和“两微一端”平台的协同与融合。其次,创新网络文化建设。通过运用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载体,聚焦基层一线,把“镜头”面向师生,关注“学生成长成才”“教师成名成家”。此外,学校积极强化网络教学育人功能,加强智慧课堂建设和线上教育教学资源融合,开发在线慕课、微课,建设教学名师网络示范课,丰富优质网络教学资源。
大连财经学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把育人工作贯通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打通育人工作的“每一公里”,把各项工作的重心和目标落在育人效果上,使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培养出一批批彰显大连财经学院特色的,具有家国情怀、商业思维、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