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张卫丽,中共党员,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注册税务师,中级会计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任教以来,主讲《会计信息系统》《高级财务会计》等多门课程。主持及参与项目30余项,其中省级项目3项;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其中核心论文15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1篇,获省级成果奖2项;主编教材3部。曾荣获“优秀教师”“双师型教师”“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张老师投身科研领域的热情源于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她始终坚信,科研不仅是个人学术追求的体现,更是服务社会、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她的党员身份更加坚定了这一信念,激励她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
学生时代的她,深受读研期间导师的影响。导师不仅教会她如何学习专业知识,更鼓励她学会思考,敢于质疑,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为她日后从事科研的重要基石。
在科研的道路上,张老师也经历过无数坎坷与波折。她主持的科研项目《新质生产力驱动下数据资产抵销业务研究》是她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这个项目源于她对内部存货交易抵销方法的深入研究,最初的研究论文《内部存货交易抵销之“一率两账双维”法例证解析》在终审阶段被退稿,这对她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然而,张老师并没有因此放弃,她给自己设定了一周的时间进行心理调整,冷静下来后,重新审视了这篇论文。在反思和改进的过程中,她融入了新质生产力和数据资产的概念,对论文进行了深入的完善和提升。最终,修改后的论文在《中国注册会计师》这一核心期刊上成功发表。这不仅是对她科研能力的肯定,也是对她坚持不懈精神的最好证明。
高校教师肩负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张老师在这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平衡之道。她始终秉持“教学助推科研新,科研反哺教学深”的理念,潜心育人、深躬科研,实现了科研成果丰硕、教学效果优异的双重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注重将学科前沿动态与课程重难点巧妙融合,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策略,将复杂深奥的知识体系拆解成易于学生理解的模块化内容。她特别聚焦《高级财务会计》这门核心课程,深入钻研,发表了15篇核心论文,有力地推动了该课程的省级课程建设。
与此同时,张老师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将学习强国作为每日必修课。凭借多年教学管理经验的积累,她创造性地将专业知识与社会热点深度融合,主持完成了30余项课题。未来,张老师计划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探索数据资产、新质生产力与高等教育的融合发展,为学校的商科特色建设与内涵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榜样寄语:教研相长,永葆初心;敢于失败,勇于突破;耐住寂寞,静待花开。
个人简介:夏元燕,中共党员,金贸学院教师,副教授。主持市厅级及以上各类课题10余项,在《世界农业》《商业经济研究》等专业学术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11篇,参编教材、著作4部。曾荣获“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文明教师”“校级优秀教师”“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夏老师的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一条充满坎坷与挑战的漫长旅程。入职初期的她,没有强大的科研背景,没有丰富的项目资源,更没有响亮的学术头衔。然而,正是这种“从零开始”的起点,让她在科研的道路上更加坚韧,也更加珍惜每一次进步的机会。
刚踏入科研领域时,夏老师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她怀揣着对学术的热情,渴望在科研的海洋中探索未知的领域。然而,现实却给了她当头一棒。每一次申报课题、投稿论文,几乎都以失败告终。那段时间,她感到无比挫败,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适合走科研这条路。
然而,夏老师深知,科研是高校教师安身立命之本。她告诉自己,科研本身就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继续前进的勇气。于是,她调整心态,重新出发,继续埋头于文献的阅读、理论的学习和各类申报书、论文的打磨中。
就在夏老师几乎陷入科研低谷的时候,学校提供了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前往中国人民大学做一年的访问学者。这个机会对夏老师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她深知,这将是她科研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于是毫不犹豫地抓住了它。
初到人民大学时,夏老师感到既兴奋又忐忑。这里的学术氛围浓厚,导师和同学都非常优秀,这让她倍感压力。但她告诉自己,既然来了,就要全力以赴。她每天早出晚归,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教室和图书馆里。她跟随导师深入研究,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
虽然每天都很忙碌,甚至为了兼顾家庭,经常性夜里、凌晨到家或到北京,但访学给她所带来的精神世界的丰盈是前所未有的。她不仅学习到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还接触到了许多前沿的学术思想和理论。这些全新的知识和视角让她豁然开朗,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在访学的最后几个月,在导师一次次的指导和组会一次次的讨论中,夏老师摸索出了如何捕捉当下研究热点,如何增强研究热度和深度的方法,她的努力也终于迎来了回报。在半年的时间内,她申报并获批立项了3项省级课题、2项厅级课题,并在本科学报发表论文1篇。
这段经历让夏老师深刻体会到,科研的道路上,失败和挫折是常态,但也正是这些失败和挫折,让她不断成长和进步。访学经历不仅让她在学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更让她的科研态度更加严谨、研究方法更加完善。
榜样寄语:无论科研之路多么艰难,只要心怀热爱、坚持不懈,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