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榜样故事·汲取科研动力”系列推文(第一期)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 (中国)官方

“聆听榜样故事·汲取科研动力”系列推文(第一期)

发布者:张嵘发布时间:2025-03-19浏览次数:10

个人简介:杨书伟,智能建造学院教师,中共党员,主要教授《大学物理实验》《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大学物理》《建筑设备》等课程,多次指导学生参加河南省“挑战杯”并获奖。主持并参与科研项目26项,其中厅级项目5项,横向项目2项,发表SCI一区论文1篇,EI论文1篇,北大核心论文1篇,科技核心论文1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项。


在日常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中,杨老师注重将两者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科研案例。他常常根据学生的研究兴趣,与他们深入沟通,鼓励有意愿的学生加入自己的科研团队,共同完成科研项目。这种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也为他们未来的学术发展和职业规划打下了坚实基础。

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杨老师在科研中也遇到过许多困难和挑战。他提到,撰写论文和投稿的过程尤为艰辛,从最初的思路整理到专家的反复修改意见,每一步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有一次专家要求在一周内完成论文的修改,而那段时间他还要兼顾教学任务,时间非常紧张。为了能按时完成,他常常在图书馆和办公室熬到深夜,甚至通宵修改论文。最终,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论文成功被SCI期刊收录。这次经历不仅让他积累了宝贵的科研经验,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在科研道路上继续前行的信心。

在科研团队中,杨老师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承担责任,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他根据团队成员的特点合理分配任务,耐心解答他们在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并协助他们完成科研任务。他的耐心和责任感赢得了团队成员的信任与尊重,也推动了团队的整体进步。

对于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杨老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青年教师常常面临的困难是“不敢想、不敢创新、不敢去做”。他鼓励青年教师勇敢迈出第一步,多阅读参考文献,多研究项目,多发现创新点。只要敢于尝试,就能逐渐建立自信,最终在自己的科研领域取得成果。

榜样寄语:科研之路始于勇敢尝试,成于坚持不懈,唯有敢于探索,才能在科研领域绽放光彩,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



个人简介:王元魁,通识中心教师,中共党员,主要教授《微积分》课程。已发表学术论文2篇,其中1篇刊登于Nature子刊《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该期刊在人文学科-多学科领域的409种期刊中排名第三,在社会科学跨学科领域的265种期刊中排名第一。

在科研与教学的道路上,王老师始终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践行着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他不仅在科研领域恪守学术规范与伦理,坚决杜绝任何不诚信行为,还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成为学生心中的榜样。

作为一名高校数学教师,王老师深知科研与教学的相辅相成。他在教学中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他经常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指导他们进行数学建模和数据分析,鼓励他们在研究中提出创新的方法和思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还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王老师的研究方向聚焦于数学与经济的交叉学科。在研究过程中,他需要深入挖掘数学理论,完成复杂的模型推导。这一过程要求他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而这正是他在教学中不断强化的内容。在备课过程中,他会深入挖掘熟悉的知识,这不仅为他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也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

王老师在面对科研道路上的困难时,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他提到,英语阅读是他科研中的一大挑战,尤其是在理解专业术语时。为了克服这一困难,他首先利用翻译软件进行初步理解,然后通过阅读相关的中文文献加深认识。如果仍有疑惑,他会查阅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或原创文章,追溯概念的原始意义,直到完全理解为止。在模型建模方面,编程和算法编写也曾让他感到棘手。为此,他通过参考相似模型来构思算法,并阅读大量基础书籍,逐步积累编程知识。正是这种不断学习和实践的态度,让他在科研中一次次突破瓶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王老师回忆起一次难忘的科研经历,那是在撰写一篇重要论文期间。他遇到了瓶颈期,每天需要阅读8-9小时的文献,并思考如何整理和整合这些资料。即使在研究生期间与同学聚餐时,他的思绪也始终围绕着研究问题。晚上,由于思维较为敏捷,他常常在睡前回顾当天阅读的文章,并尝试整合思路,每当灵感突现,他会立即起床记录下来,生怕错过任何一个重要的想法。这段经历不仅让他深刻体会到科研工作的艰辛,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对科研的热爱。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最终帮助他突破了瓶颈,完成了论文的撰写。

榜样寄语:科研是一场持久战,努力或许不总能得到回报,但不努力则必定无果。既然选择了开始,就切勿轻言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