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席大大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人才是第一资源”,持续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构建“引、育、用、服”四力协同,一流人才八方汇聚的人才工作体系,切实做到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不断提升人才队伍建设质量和水平,努力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更大贡献。
加强党的领导,把好人才工作“方向盘”。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完善人才工作领导机制,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人事工作领导小组、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人才聘用委员会等,构建“学校党委—职能部门—院系分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人才工作格局。建立“引进人才党委谈话”制度,强化院系分党委、党总支在人才引进工作中的政治把关,实行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发挥各级党组织凝聚人才、服务人才的重要作用。深入实施“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工程,出台《专任教师党员发展工作意见》,选拔党务上有能力、业务上有建树、师生中有影响的教学科研骨干担任党支部书记,推动基层党建和教学科研工作双促进双提高。健全“党建引领、思想铸魂、价值导向、师德为先”的四位一体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组织中层干部、青年骨干等专项培训,全面提升干部人才队伍政治素养和立德树人能力。
完善科学引才,打造人才引进“强磁场”。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出台《国家和部省级科研平台管理办法》,依托各级各类重大人才项目平台,以水利特色学科作为聚集人才阵地,建立“靶向引才”机制,积极延揽学科顶尖人才。统筹做好学科规划与人才队伍发展,大力推进人才特区建设,以水科学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院等为载体,打通特殊人才引进“绿色通道”,针对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等,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实行“一事一议”“一人一策”。探索“互联网+”平台建设,搭建线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学科布局突出“高精尖缺”导向,聚焦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学科,重点引进领军人才和中青年骨干人才;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为新增长点,支持和培养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端智库人才和咨政研究团队。深化博士后制度改革,设立专职科研岗位,着力吸纳储蓄更多优秀后备人才。实施“河海学者”计划,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吸引海内外一流专家学者定期来校工作,多方位拓展用好智力资源。
坚持“以水育才”,增强人才发展“内驱力”。围绕水利交通重大工程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海洋强国等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施“大禹学者计划”,完善全过程人才引育机制,按学科、分层次、有重点遴选培育一批首席专家、领军人才、青年俊才和学术骨干。瞄准国际前沿和研究热点,实施“大禹团队计划”,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探索建立“揭榜挂帅”和“军令状”等制度,支持开展高水平自由探索研究,引导科研团队强化有组织科研,积极参与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科研任务。设置“青年教授”“青年副教授”岗位,优化聘用办法,选聘一批政治素质过硬、具有较强学术潜力和综合能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在科研平台、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学术资源等方面予以倾斜,引导青年教师各展所长、快速成长,助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注重服务留才,营造人才成长“好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在人才评价、绩效分配、日常管理等方面给予学院充分的自主权,着力在管理上做“减法”、在服务上做“加法”。健全人才服务统筹协调机制,配齐配强人才工作力量,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提高人才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努力做到贴心服务、靠前服务、跟踪服务。建立校领导联系人才制度,及时了解人才发展动态,协调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突出创新导向、结果导向和绩效导向,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渠道,推进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人才发展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更多施展才华的平台。推进教师分类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突出重实绩、重贡献导向,建立与岗位职责要求相统一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出台“教师海外研修计划”,设立专项经费资助青年学者赴海外高水平大学交流访学,支持教师赴国际组织任职。选派优秀人才到政府部门、科技园区、企业等挂职锻炼,进一步拓宽人才成长路径,注重在实践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着力建设一支道德修养好、业务素质硬、专业水平高的高素质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