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文传学院黄晓童-书香校园阅读经典工程专题网站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 (中国)官方

学校首页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文传学院黄晓童

来源: 时间:2022-09-27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让少年派这个名字家喻户晓的是导演李安。这部上映于2012年的电影,不仅为李安赢得了继《断背山》后的第2个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也成为他所有电影作品中票房最高的一部影片。这部投资1.2亿美元的3D电影,最终获得了超过6亿美元的全球票房,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十佳影片之一。对原著作者扬·马特尔来说,少年派的故事畅销全球,不仅给他带来了丰厚的物质回报,也为他赢得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奖项——布克文学奖。

小说是从一个不得志的作家的视角开始,这个作家是一个加拿大人,创作遇到了瓶颈,日子都快过不下去了,于是他选择去印度散散心,为他的创作寻求一些新的灵感。来到印度后,作家在酒吧偶遇了一个老人。闲聊中老人一听到这个老外来自加拿大,而且是个作家,就兴奋的告诉他,自己认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叫帕特尔,“你一定要去见见他这个帕特尔的故事,能让你相信上帝。”于是作家找到了这个叫帕特尔的中年人,他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少年派。

来到帕特尔家里后,作家掏出笔记本,开始认真听帕特尔讲他的故事,小说开始进入帕特尔第一人称视角。帕特尔出生于印度,派这个名字是他给自己起的一个外号。派的父亲是动物园园长。

在他17岁时,父亲却突然决定要卖掉动物园,带领全家移民加拿大开始新的生活。原因是印度动荡的政治让父亲的生意难以维持,于是他们全家就带着准备去加拿大卖掉的动物,坐上了一艘日本船前往加拿大。进入太平洋后的第4天,轮船遭遇了一场暴风雨,船沉了。慌乱之中,派被船员扔到了一艘救生艇上,风暴过后派恢复了意识,这时他才发现这场海难中似乎只有他一人生还,但在救生艇上除了他还有4只动物,一只斑点鬣狗、一头受伤的斑马、一只红毛猩猩以及一头孟加拉虎。故事接下来的部分是一场艰辛且残酷的生存斗争,鬣狗先是咬死并吃掉了受伤的斑马,后来又和红毛猩猩发生了冲突,并杀死了猩猩,接着鬣狗又被一直没有露面,藏在船身底下的孟加拉虎咬死了。至此,只剩下派以及那个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生存了下来。为了让这头食物链顶端的凶猛动物不杀死自己,同时也为了让自己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生存下去,派用尽了所有的办法,最后和这只孟加拉虎共存了下来。

当派即将弹尽粮绝,几乎无法生存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了一座绿色的浮岛,浮岛上空无一人,但有大量可以使用的海藻,有淡水,还有成千上万只海里生活在岛上。派和理查德登上小岛,吃饱喝足后本打算在这里休养生息,等待救援,但派却意外的发现这座岛竟然是以一座以人和动物为给养的食人岛。惊恐万分的派马上又带理查德匆匆离开了这座小岛。

终于在这场海难发生后的第227天,少年派和理查德漂流到了墨西哥海岸上。他们竟然都难以置信地活了下来,理查德消失在了海边的森林里,而派昏迷了过去,最终被当地人发现并带到了附近的医院进行救治。不久后,两名日本交通部门的官员为了调查货轮沉船事故专程来到了墨西哥。他们告诉派他是唯一的幸存者,而他们此次前来就是为了调查货轮沉船的原因以及派是如何生存下来的。他们打开录音机,派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他们,但他的故事让两个日本人难以相信。追问之下,他又告诉了他们另一个版本的故事。

这个故事中没有动物救生艇上一共有4名人类幸存者,包括轮船的厨师,一名受伤的船员,派的母亲以及派自己。这是一个更为惨烈和血腥的故事。迫于生存,厨师先切断了受伤船员的腿,当作鱼饵,接着又杀害船员和派的母亲作为食物。最后派杀死了厨师并吃了他,然后自己独自一人凭借顽强的毅力生存到了最后,直至被人救起。调查员发现了这两个版本的故事之间的联系:鬣狗是厨师,受伤的斑马是船员,猩猩是派的母亲,而老虎就是派本人。但是由于无法知道货船沉没的原因,也没有办法证明派讲的两个故事的真实性,两名日本调查员最后放弃了对这个事件的调查。小说的最后派问他们,既然这两个故事在你们看来没有什么不同,而且也没办法证明事情的真相,那么你们更喜欢哪个故事?两人回答,他们觉得有动物的故事更好。派说,谢谢,和上帝的意见一致。

这是一个关于人在绝境中寻求生存和救赎的心灵史,一个关于信仰何以能够成为人类精神必需品的哲学故事。

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就是那只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实际上,他来自一个历史事件中真实人物的名字。事件发生在1884年,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一艘叫木犀草号的货船启程从英格兰前往澳大利亚,旅途中遭暴风雨袭击,发生了海难,4名船员逃到了一艘救生艇上,在大西洋上孤立无援。几天后,其中两名船员为了生存杀死并吃了另一名船员,其余三人在海上漂流了24天之后,被一艘德国船只发现并救起。回到英国后,这起事件引发了有关食人在内的一系列法律和伦理争议。

英国政府以谋杀罪起诉了两名杀人的船员,随后被法院判处绞刑。但考虑到当时大部分民众对两人表现出的同情,同时基于人道主义立场,英国女王特赦了两人,将死刑改为监禁半年。但自此之后英国建立了一条法律论述:紧急避难并不能合理化谋杀行径,也就是说即使在客观环境危及自身性命的情况下,一个人也不应该为了生存而进行谋杀行径。这起事件成为英美法系中一件经典的案例,而在这个真实的历史案件中,那名被杀死的船员名字叫理查德·帕克。他死亡时的年龄是17岁,正好和小说中少年派遭遇海难的年纪一样,这种情节安排不是巧合,而是马特尔有意为之。

还有整部小说中最魔幻的部分,当派发现这座给他们提供了食物和淡水的浮岛,是一座靠吸取其他食物生命而存在的食人岛时,一切就一目了然了。这个想象中的岛屿正是派内心深处痛苦不堪的道德象征——他必须用他人的生命来换得自己的生命,而为了激发出自己的生存本能,激发出人类内心深处最原始的冲动,派不得不将自己分裂成理查德·帕克:一个陆地食物链顶端的猛兽,一个茹毛饮血而不需要任何理由和道德困惑的动物。

派最后感谢的是理查德·帕克,也就是他自己。是他自己强大的、残酷的、甚至可以说不择手段的生存本能拯救了他,而不是上帝。

为什么说第一个故事更符合上帝的想法?

这里涉及到信仰问题,信仰的必要性在于它是人类发明出来的一种应对变化无常的命运的生存手段。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是有感情的动物,而并非人工智能。当我们处于绝望的环境中,生命受到死亡威胁时,有可能就会激发出心底里最原始的冲动。但如果回归到人类文明社会,人是受到法律条规和道德标准约束的,其实不仅是当事人,作为正常人的我们也接受不了,不愿意承认人为的生存可以做到这种地步。所以派和日本调查员都选择了第一个版本。

为了保护我们自己,我们必须创造出另一种真相来激励自己,从而更好的生活下去。派虽然依靠理查德·帕克得以生存,但如果他要继续在正常的人类世界里生活下去,就要克服那些痛苦不堪的回忆,要从残破的历史废墟中爬出来;不再沉浸于过去犯下的罪责中无法自拔;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确立生活的目标——就只能依靠信仰,也可以说是不断的自我催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