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与经典同行”优秀作品——刘治国-书香校园阅读经典工程专题网站
  •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 (中国)官方

    学校首页

    2020年“与经典同行”优秀作品——刘治国

    来源: 时间:2021-01-02


    超越自卑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


    院部:会计学院

    班级:18注会2班

    姓名:刘治国

    奖项:三等奖


    在开始想要去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吸引我的不是超越而是自卑,从小到大产生的自卑情绪,我一直都根深蒂固,错误的以为可以靠内心的隐藏去克服自卑。但是一切远远不是表面我们所理解的那样简单,人生的意义才是我们理应追求的东西,而这些一定与整个社会和人类的价值息息相关,通俗来讲就是,你做的事情和生活都发生在这个社会这个地球,你自己是否感觉到了自己的价值,决定了你是否开心快乐。

    书中提到的推断自己自卑情结的来源就是回想自己最早的童年记忆,以及梦境,从而追溯童年生活对自己的影响,联想到自身的童年记忆,大概就是最小的时候被外婆带回家,然后被开水烫伤了脚,哇哇直哭的场景历历在目,所以我很长一段时间除了外婆,我任何人都不相信,不愿意与外人产生联系与合作,就觉得这个世界上除了外婆不会再有人对我好,大家都是会伤害我一样,过于危险,这大概就是我自卑情结的最初阶段吧。

    作为父母,最重要的职责便是让孩子在生命之初便体会到信任“他人”的价值。如果父母的婚姻不愉快,孩子就会危机重重。儿童最初看到的他人合作就是父母间的合作,如果他们本身的合作就很薄弱,自然很难指望他们教会孩子如何合作。如果孩子看见父母之间的分歧,他们也会很熟练地利用这些分歧挑起父母间的争夺。假使父母在各自专业领域内非常成功,也不应在家庭中过多渲染,否则孩子会觉得他们永远无法取得可与之相媲美的成就,他们将变得怯懦,对生活缺乏兴趣。

    关于学校,与教授知识和谋生手段相比,我们更需要的是能引导孩子们为人类造福的教师。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可能已经在家庭生活中受到挫折,当他们第一次跨入校园,则面临的是一次社会生活的新考验。这是一次在成长过程中会暴露所有弱点的考验,他们必须在较以前更为广阔的领域与他人展开合作。教师的影响不容忽视,他们的作用与母亲类似——在新的环境中与孩子建立起纽带,赢取他们的关注和信任,进而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很多时候,孩子自小累积的问题都是反映在课堂表现上:成绩差、不守纪律、顽皮捣蛋……教师却只是针对这些表面现象给予批评、惩罚或者治标不治本的“鼓励”。最终,让孩子们体会到自身价值的不是学校班级,而是问题少年组织。现行体系下,学校的另一个问题是着力于强化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而非“合作”意识,不管孩子们在竞争中处于领先还是落后地位,这都会让他们过度关注自身而枉顾他人。我们在教育中本应该做的是尽力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和学习兴趣,破除生活中他们给自己的能力加上的重重限制。对于遭遇生理缺陷的儿童,尤其要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智力或性格不会因此也存在缺陷。

    青春期让成长中的孩子面对新环境和新挑战,以前生活方式中未能发现的错误可能也在这一时期露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这些错误越来越大,无法再被忽视了。许多青春期行为都出自展现独立性、与成人平等,以及成就男性或女性气质的渴望。这一行为的走向取决于孩子对所谓“长大”的理解。青春期的孩子常被赋予更多的自由和独立,父母觉得不再有权时刻监督他们。被溺爱的孩子长大后发现自己已不再是世界的中心,温室外面的气候过于苦寒;一些人会出现想要停留在孩提时代的倾向,甚至模仿婴儿咿咿呀呀说话,喜欢和比自己年幼的孩子玩耍等等;但大多数孩子会尝试以成人的姿态行动:肆意挥霍、拈花惹草……;也有的孩子出现小偷小摸等犯罪倾向,因为犯罪是逃离人生问题的捷径,尤其是在谋生方面。

    到了这一时期,独自面对世界的压力开始显现,童年生活方式中便已存在的毛病开始显露出它的獠牙。

    社会生活中,经常有人夸大对工作的投入程度,以回避爱情和婚姻问题。也有人逃避工作、漫不经心或是懒惰而无法好好工作。

    这都是他们对自己人生意义的解读和分配出现了问题。有些人可以选择任何职业,但仍然难以满足,他们缺乏的不是职业,而是能保证其优越性的捷径;有些人不愿成为领头羊,他的主要兴趣是找一位领袖去仰望,找到一个可以追随的人。而无论是对待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的人,还是存在上述种种问题的人的择业,应该对他们的最初记忆小心对待。

    阿德勒表示,如果人们在儿童时期就从父母那里看到彼此及家庭以外的和睦相处,他们就更容易在家庭内外找到能信赖自己也值得自己信赖的伙伴和朋友,在校园中也会成长为人类群体中的平等一员。

    他们会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这是一个由我去工作、去推进的世界,如果一个人能用这样正确的方式去面对自己的职责,他就为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书中认为:爱情,以及它所在婚姻中的圆满,是对异性伴侣最亲密的奉献,具体表现为生理上的吸引、相濡以沫的陪伴,以及生儿育女的共同愿望。他认为爱情并不是一些心理学家所声称的“纯粹天生的机能”。当人类从原始、毫无限制的自由态进入人群,进入社会,就放弃了许多“自由”,发展到现今,我们为了文质彬彬,还学会了让自己整洁体面,追求生活的精致与品位,来适应社会共同文化。如果从这一角度看待爱情和婚姻问题,就会再度发现,这里面必定始终包含集体的利益、人类的利益。

    很多爱情有婚姻问题,都源于我们面对成年生活中的每次危机都会采用过往的经验,我们的反应始终遵照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孩子对婚姻的早期印象是来自父母的,如果家庭破裂,父母自己都无法合作,当然也没法好好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但是正如我们所说,决定一个人的并不是他所处的环境,而是他对自身处境的解读。有部分人,也许他们和父母一起的家庭生活体验并不愉快,但这只会激励他们在自己的家庭中做得更好。

    值得注意的是,阿德勒提醒我们,婚姻不是一场“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童话故事,如果人们给自己的责任设定时限,或是将婚姻视为一场考验,也不可能在爱情中达成真正的亲密和赤诚。如果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始终保留退路,也就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责任中去。

    在上述的各种困境中很容易引导自己错误地解读了经历的意义,从而产生自己不好、不行、不被需要、不被爱的认知,并因此引发自卑。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感,这种被压抑的感觉会迫使他们采取某些行动。这时候,他们往往不去真正克服困难,而很容易因便捷选择一些直接“凌驾于困难之上”的途径,力图说服甚至强迫自己凭空产生优越感。例如他们感到自己软弱,就不是去锻炼自己去变得强壮有力,而是创造出一些令自己感觉强壮的情境。比如上班时感觉应付工作很困难,下班后就在家里成为一个暴君,以此来确认自己很重要。然而无论他们怎么欺骗自己,都不能真正消除自卑感,生活仍旧是老样子。像这样,在个人的心理假面下,永远存着这么一股自卑暗流的情况,就可以称之为“自卑情结”了。这就是我们常说“过度的自负往往就是自卑”的道理,伴随自卑出现的,常常就是人们为了“解决”自卑而争取优越感的补偿性举动,它们并不真正解决问题,却令人说着早被看穿的谎言,徒增尴尬。作者提出自卑本是促使人进步的动力。因为自卑会催生人制定发展自我的“优越目标”,如果一个人确定了自己的优越目标,他的生活方式将不再有偏差,一切行动都将切合这一目标。

    而让我们得不到发展,甚至更深地受困于自卑的,是我们对优越的解读出现了偏差。这让我们无法直面真实的生活问题,转而忙于与虚幻的影子战斗,并以此来肯定自己的力量,从而获得微弱飘摇的些许自我安慰。

    所以自卑感和优越感是两架马车,一个推,一个拉,提供超越自我的动力,但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因为过度焦虑而陷入自卑情结的误区。

    联想到我之前的种种经历和遭遇,所以可以得出,弥补自己的自卑感,追求自己的优越感没有错,人人都有自卑感,但是自卑的表现形式不一样,优越感也不是一个清晰的目标,每个人对自身状态的不满想要为之改变,然而即使找到了目标,实现的方法也有可能不一样,所以一定要树立端正的态度,相信他人和自己,才不会陷入自卑情结的怪圈中。

    解读自己的经历改变自己对经历的看法,从而通过后天的改变去超越自我。创造性的去解读自己的经历,改变自己的想法,就有了改变自己行为的可能性,然后设立目标,决定自己的不是经历,而是目标,想要改变行为,先改变自己的目标。

    感想:任何时候同样的经历产生的结果导向也不一样,所以改变从前对自己过往经历的看法,然后把主动权拿回自己的手上,也就有了改变自己的可能性,再通过树立一个目标,让自己的行为为目标服务,就能激发自己改变行为,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

    读完整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以前老觉得只有自己才有自卑感,自卑感这个东西要隐藏起来,然后现在才发现自卑感是我们追求优越感的原动力,只是在这个追寻的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去重新审视自己以往的经历,改变从前对其的看法。

    人人都有自卑感,每个人都会在某个阶段产生困惑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有没有意义,不知道自己在当下做的对不对,有没有价值,甚至说不清自己可有可无的目标,单独去看每一个人都毫无意义,然而当把我们放到谁会里面,你做的工作,每一个职位都才显得有价值体系,所以把自己当作人类体系中的一员,才能给自己找到一个行为准则,才能知道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行为到底有没有意义,有没有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