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百家谈——张鑫琦谈《读书与生活》-书香校园阅读经典工程专题网站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 (中国)官方

学校首页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百家谈——张鑫琦谈《读书与生活》

来源: 时间:2022-04-15

专家简介

张鑫琦,笔名古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大学毕业,部队上从事过新闻工作,1973年始业余文艺创作。

著有长篇小说《河洛沉梦》、《神州甲富康百万》、《活财神康百万》《拯救温情》和小说集《神戏》、《丽人行》、电视连续剧剧本《康百万庄园》,还有与人合作的民间文学《北宋皇陵和皇帝的故事》等,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莽原》《红岩》多种刊物上发表过中短篇小说、散文等多种作品,有作品入选《中国著名作家作品选》《中国实力派作家精品概览》。

参与主编过《巩义民俗志》《巩义民间故事集》,曾获河南省民间文学金鼎奖、《中国作家》优秀作品奖、中国法制文学中篇小说奖等。


张鑫琦谈《读书与生活》

一、我对读书的一点理解

我的写作是在读较多书基础上的额外收获,因为我的创作大都是业余爱好,非专业性的。

今天受邀交流一下我平生对于读书的感受,希望能够对大家在读书方面有所启示。我要交谈的题目是读书与生活,也可以说是读书与生存。前些时候,我发现马云对于读书说过一句名言:作为人,不读书不行,读书太多也不行。读书太多可以是我们想到拉油车,而读书是给车里加油的。他形象地辩证地阐述了读书和生活的辩证关系,说明书必须要读,但读书必须要指导作用于生活。不能为读书而读书,只能为了生活得更明白而读书。当然,这只是对于一般人而讲,对于做学问的大家,全面人才,那就另当别论了。

读书是人生中一项十分有意义的活动。人的一生中,只要识字,总要参与读书的,只是读书的层次高低不同,读书的多少不同。进入现代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生活的节奏也加快了许多,读书似乎和人们拉开了距离。无论走到那里,不离不弃的是手机,成了人们生活的一种标志。这与夕日许多人身不离书的现象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让不少有识人士担忧万分。确实,在正常生活规道上行走的人们,真的应该重视起读书的问题。不过,利用手机阅读,也不失为一种便捷的读书行为。我参与了十几个作家群里,群里经常交流好的文章、历史资料,对于大家的阅读也是很有兴趣的阅读。比如,有人触景生情,马上写出的诗歌,或者在那杂志上刚刊登出的散文、小说,一读就感到有意思,就在手机上读了,不大认同的,就翻了过去。

图书是人类精神和知识的总结成果,是人类智者心血的结晶,是永恒力量的传递。它对这个世界正常前进,对于每个人的正常生存,都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一种财富。书的历史无疑是历史中的历史。

我从自己大半生的读书经历中,感觉到读书是丰富人生乐趣的一项生活内容,没有读书历程的人,生活就显然单调苍白。任何动物生存于世界,获取知识是必要的经历,最基本的知识,多是靠长者口手相传,但人类在有了文字之后,就发明的图书,以特异的方法教育后来者,且这种教育方法就叫做读书。而我们所说的读书,则是一种自我知识升级的阅读。

读书的行为,往往是从无明确目的娱乐性开始,渐而走到有目的了解某方面的知识路上,其实这是书本身魅力所致。说到图书,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是教育怎么做人的,伦理、历史、文艺等引导人认识社会、人生,一个人如何更好地生存于世,我以为都可以算此类;另一种图书是引导人怎么做实事的,使人得到生存技能的长进,用学得的技能能为社会作出贡献,也可以使自己养家糊口的。

所以说,读书和我的生存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一种生活活动,它伴随了我从小长大,还伴随着我上学、工作,一直到老年。我在这里想给大家交流的话题是除上学学习外的读书经历,想对大家有所启发。

我研究康百万家族兴衰几十年了,写过关于康百万家族的长篇小说《神州甲富康百万》《活财神康百万》长篇散文《史说大商康百万》,还写过58集的电视连续剧剧本《康百万庄园》,有一年,一个黄河老船工赠送我了一本书《正大光明》,其实是船工手册,书里要求康家是船工必须做到“存正心、行正事、交正人、读正书”。这也是康家行商文化的纲领。这个纲领说明了什么呢?做人要做光明磊落的人,无论什么时间,都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而读正书则是存正心、交正人、行正事的基础。读好的书,有益的书,应该是做人的根本。

对于我们搞文学创作的人来说,我们的读书和其它行业者读书最大的不同,除了理解书中人们生活状态以外,更要思索人们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生存状态,透过现象分析形成这种生存状态的社会因素是什么?书中塑造人物的艺术表达技巧,文字功夫和特色,以及整篇文字的结构特色。综合描写刻画人物和社会环境等艺术手段,本书要告诉读者一种什么样思想内涵等等。简单地说,是通过图书的艺术表现手段,揭示了人类生存中的自然和不自然,继而用散发出微薄的推动力,为人类进步贡献一份智慧。写作者通过剖析所读图书,借鉴个人的创作,汲取丰富的营养,提高自己的创作技巧。这就是矛盾先生所说的“多读多写多生活,多写多读多生活”的体验。

小说集《丽人行》出版评论

北京华夏书网图书有限公司总编辑 梁素娟

小说中的故事真实再现了乡土生活的生存状态,展示了作者对文学独到的理解和运筹文字的功力。

语言成熟,笔触深刻,把个人丰富的生活经验融入到文学创作之中,这就使这几篇小说充满了生活朴实的味道。情节安排合理,用多样化的叙事方式描写中原大地上人物的经历及其某些生活的片段,闪耀出理想主义光芒。个人觉得作者足可以融入如“文学豫军”的时代主旋律之中。

综观整部集子,可以得知作者本人有着敏锐的观察力,认真创作的态度,用文学的手法来关注民生,尽量让读者体味到社会某些群体生活的真相,进而引发思索。当然,尚有不足之处,个别文章结构还有待斟酌和完善。

——发表于爱读爱看读书网书赢天下栏目

而其它行业的读者,除了一种扩宽视野的需要外,现代阅读更主要的是提高个人的生存技能,少走弯路,多为社会和家庭创造财富,同时也改善自己的生活面貌(包括处世态度和对付各种不测事件的能力)。当然这是狭隘的阅读活动,更多的阅读则是把图书当做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特别的窗口,了解混沌世界里的一幅图景,使自己从那幅图景里,开阔思维,以强壮个人的内在力量。

简而言之,读书一要寻道,文以载道,而读者要细心去寻道,寻道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比如阅读《红楼梦》,年轻人从中看到大户人家年细腻的爱情生活,中年人从中看到的是社会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不平等地位的生存状态,老年人则体验到的是作品里“好了歌”所表达的内涵。所以讲寻道这个道字,就是散发出的一种认识意义;二要开拓个人的认识格局,从书中开阔的社会挖掘,借以开阔视野,从而指导个人登高呼应人类急所需;三要丰富知识积累,从书中找到能使自己明白些事理的路径。

个人阅读,使源远流长的思想和技能之路,坚持走下去,一定会有想象不到的微妙收益。我们近段看到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人世间》,梁晓声先生说“读书可以帮助解脱人的寂寞”,他说其实任何人都是寂寞的,而读书给你找一件有趣的事情,填补你寂寞的空间,也可以通过图书的表达的内容,充实你寂寞的内心。

二、养成读书习惯是一件好事情


人的一生非常短暂,传袭四百年的康百万家族在一本书里要求在他家打工者要做正事,读正书,交正人。我研究康百万家族几十年,回忆自己的读书过程,也基本是和康百万家树里要求的不谋而合。我的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对我要求都比较严格,一直要求我做一个正派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开始喜欢读书,也来源于父亲的影响。我出生在西安,上边追索三代,都生活在西安,巩义张岭村是我的老家。听父亲讲,我家原本是个大户人家,有许多土地,还曾经有过很大一片深宅大院的房屋。我们有过很辉煌的先祖,张家曾经出过一门三进士,还有一个将军,传到祖爷还是读书人,记得父亲带我给祖爷上坟,坟堆和宋陵差不多,坟顶上树立个大地测量的三脚架子,老远就可望见。富不过三代,在我家也应验了,从老爷那代起,掌门人热爱上赌博、吸大烟之类的不良习惯,家里基本破产,老爷发现形势危险,卖了剩余的土地和宅第,为回避睹友,到西安开了个服装和床上用品店。解放初,爷爷因病去世,叶落归根葬到了老家,奶奶没有再往西安,还准备用积攒的银元回收长辈卖出的一部分土地。谁知道,愿望没有实现,解放时,家里划为贫农,分了房子、分了牲口和土地。日子又有点蒸蒸日上的气息,奶奶便捎信让我们全家回农村过上新社会的幸福日子。就这样,父亲处理了衣帽商店,把西安个四合院送给了朋友,义无反顾地要返回老家孝顺母亲,积极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听父亲说,他们把我绑到一只高脚凳子上,背上了闷子车。我们家变成了山村人。

回老家时,我刚刚六岁(1956年),我经常看到,父亲干了一天活儿回来,总很有兴致地在煤油灯下看书,看到兴致时,还“嘿儿嘿儿”地发出笑声。我不太懂,他是用拼命读书消遣自己心里的苦恼。

父亲曾经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很听党的话,在西安就是工厂小干部,回来后也被村里重用,当了几年生产队干部。但经过一次次运动,精神上似乎有了退步。我上小学三年级时,放学没事儿干,偶然一次翻看了父亲看的书,是《薛仁贵征东》。有的字认识,有的字面生,但看出了味道,那本书父亲看完了,我也看完了,还能把故事讲下来。那时叫喷课,得到了别人的夸奖。以后,读课外书就上了瘾。那时,认为读书是一种很有趣味的事儿。

因为农村当时贫困至极,一年看不了几场戏,看电影更少,晚上就到牲口院或者生产队队部,听老年人砍大山,图书成了不少人的伙伴。

幸运的是,我们那个生产队,长我几岁的有几个人,都是喜欢看书的人。其中一个头头,家里条件较好,两个姐姐都在外边工作,给他买了一二十本画书,他提议我们共同建立一个共读图书馆。就是把我们十几个人的书集中到一块儿,放到他家一空闲置的窑洞里,放学后、星期天共同交换看书。他还组织我们山沟里挖药材,晒干了卖到药店里,积到十块八块钱,趁星期天跑到县城新华书店买图书,回去大家轮流看。记的卖药材买的一本《战国故事》,我曾经看过好几遍,才知道古时候一个中国还分成过好几个小国家。

我读书最多的时候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我是1965年初中毕业,当年得了一种怪病,基本没有复习,当年虽然考上了备取生,但由于各种原因,没能上高中。遵照初中班主任的嘱托,一直在家抽空复习,已经准备好1966年再考,突然来了文化大革命,就断了梦想。那会儿赶上破四旧,一个在外地上学的小时候玩友,偷偷从准备被红卫兵烧毁的图书里弄了两几百本外国文学运回了家里。不久他参军了,知道我喜欢读书,把那些图书全部托付给了我,我除了跟人地里干活儿,每天都一本本阅读那些图书,比如《人间喜剧》系列、《悲惨世界》《红与黑》等等,感慨世界上竟然有这么好的文学作品。那时年轻,脑子记忆力强,看过去的书大多都能记住。所以后来我从部队回地方,恢复高考后,又考上学上中文系时,教外国文学的老师说我比他记忆的外国文学都多,毕业时,曾推荐我留校教外国文学。

阅读课外书,帮助了我们的成长,大大开阔了我们的眼界,那个发动我们办小图书馆的,后来成了画家、诗人,参加海军成了艇长,后来在安阳税务局担任了领导。

正是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而且读书比较细致,对于我后来的工作也有了实质性的帮助。刚开始读书,一般也是遵循了乱看的习惯,后来考虑到以后的农村孩子的出路问题,转变为有目的性的读书。

我也因为读美术书,自学些画画的功夫,上高中时担任板报组组长,十一画刊头被接兵的看上,1970底给招到了部队上。先是让担任文书,趁机会搜集阅读了连队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储存的所有图书,因为写几篇散文,被部队报纸刊用,引起了领导重视,把我调到了部队报道组搞新闻报道。我已经明白干什么都要去读对自己有指导意义的书,便搜寻新闻报道方面的书籍看,并大量阅读优秀的新闻报道图书,基本掌握了怎么写导语,怎么写正文,怎么突出主题,结合当前的时政。因此,才到报道组一个月,我采写的长篇通讯《脚踏实地抓大事儿》便被刊登到了《解放军报》的第一版重要位置上,在部队和大军区都引起了轰动。

邓小平同志又出山担任总参谋长时,要求部队的宣传队、报道组人员必须回到战斗连队,我担任了高炮连的雷达班长,于是抓紧充电,找来了关于雷达的图书,接续初中就爱好无线电读不少那方面图书的基础,很快也成了雷达上的内行。

这都是因为我明白了“急用先学、立竿见影”的道理,为自己开拓了前进的路程。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火箭军个老战士,也是中学毕业,参军后刻苦自学火箭方面的知识,读了许多书,结果成为了最基层战斗单位的精英人物,享受了将军级的待遇。这说明,图书是实现个人价值的翅膀,只要不怕苦,钻进书中去,一定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里去。

三、读书为生活的重要内容

1、我写长篇小说《河洛沉梦》

1983年,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当时,开封师专毕业后,被调入县委办公室跟着正书记任秘书,上级有个通知,大力提拔使用知识分子干部,也列入了被提拔副县级的人选里。,该是正打人生的顺风旗的时刻。但因为不通世故,坚持执行上级文件要求,在抽调考察破格提拔干部中实话实说,犯了忌讳,刚从蒸蒸日上的希望边滑过。1985年,我被调担任文化局副局长,主抓文物工作,我又遭遇了“屋漏偏于连阴雨”的倒霉,巩义市连续发生了唐三彩遗址被盗案和古墓葬被盗案,发现有人爆破战国墓葬。责任心促使着我,带领文物界的同人们协助公安局,经过三个月的日日夜夜,终于侦破了这个特大文物被盗案,缴获了文物八千余件片。我们获得国家与省、市表彰之后,我却为此遭了大难。

政治上连连受挫,我认识到政界不大适应我,秉性太正直,不会领导那痒往那挠。星期天回家看年长的父母,不想见人说话。变走山谷偏僻道路走,走到杜甫陵园下的山谷里时,触景生情委屈地痛哭了一大阵子,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痛哭。那会儿我想,应该改变一下自己的生存方式,于是,就又想起了写作。因为在部队时,就业余搞过文学创作,发表过一些小作品,回地方后在文化馆文艺创作组,也做过文艺编辑。我想用写作改变我的彷徨和凄凉。利用文字自己和自己说话,毕竟也是件兴趣的事情。

思想上转这个弯子,我也读了一部分处世为人的书。外出给住队村考察工业项目,我顺便去了一趟九华山,遇到了一个清华大学毕业生的出家人,他谈了自己出家的经历,我意识到宗教里许会有解脱思想苦闷的知识。于是,那段时间,我曾经买了好几本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图书,看到了对于人生的不同解释,但归根结底讲人要心存善良,顺势而为,这样才能走出平安的生存之路,为社会尽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抱着为老百姓作好事善事儿的心态,想方设法克服了没有资金的困难,为这个村子打了一眼160多米的深井,解决了世世代代吃水的问题,又建了一个填补河南空白的防盗瓶盖厂。

在完成任务的时,一次我到洛阳走亲戚,陪同吃饭的一个亲戚的朋友知道了我是抓文物的领导,便说起了洛阳的盗墓传统,扯到了洛阳昔日著名的真不同饭店老板。他说他们是一个村的,两家过去住得很近,真不同饭店的老掌柜解放初因人共搁伙一宗文物生意,上吊自杀了。原因是一个罕见的大鼎。当时真不同经济实力比较大,几个人找到他,说他们看中了一个比司马司母戊鼎还要大的鼎,但他们吃不动,请真不同介入。真不同最初也是从事文物买卖发家的,老掌柜一口答应下来。但是他规定,他出资最多,几个人签订合约后,鼎由他保管,别人不准再问,等到货出手后,按照出资多少分成。可万万没有想到,货还没有出手,洛阳就解放了。另外几个如股者不了解共产党的政策,害怕出事儿,便把大老板给举报了。真不同老板也不懂共产党的政策,以为自己犯了大事儿,就自杀了。后来这个大鼎的下落就成了迷。

这人讲的一段往事,就像一缕阳光照到了我的心里,我也想起了做文物工作以来,听到省市一些人讲述过的许多同类的故事,我想把这类故事用小说写下来。我便开始了长篇小说《河洛沉梦》的写作准备。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文物古迹甚多,吃文物的盗墓贼类也多,在协助侦破特大文物案件的时候,在平时的文物工作中,我结识了许多祖上过去吃文物的后代人,他们有的在故宫博物院工作,有的在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工作,有的在河南省古建研究所工作。这是因为解放初,各个方面都缺乏人才,先是把他们的先人弄到文物工作队搞文物勘探,他们把儿子也带徒到了那里,后来他们就接了老子的班,成了文物人才,1949年前后不少人被收入文物队伍里。许多文物界的人物就在我头脑里活跃了起来。我知道,能够涌现出那些人物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而这种文化现象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中原历史上,凡是社会安定时,盗墓事件出现的就较少,而社会动荡时期,这类事件就会频频发生。我写这部小说,就是要反映这类历史奇怪的社会群类的生存状态。

我准备开始写这个长篇小说时,明白要做好创作准备。一是理论准备,包括涉及人物故事里的有关知识的理论;二是要表达的社会生活基本素材的准备。这区别于人们在文学上最反感的主题先行,而我要通过复杂多变人物故事组合,反映社会人心的走向,以及社会怪胎盗墓贼的滋生、群体化、给社会人心带来的惨重危害。否则,这个准备写的长篇绝对不瓷实,一定显得空洞,让人觉得不真实。

过去,没人写过这方面的长篇小说,主要是因为盗墓和文物走私是一种很偏僻的行业,大多兴盛于古都西安和洛阳周围,写这个题材等于是啃硬骨头。

本书要写的人物已经在我心里活了起来,我考虑,能充实人物故事的必须有能让读者弄懂的文物知识,包括那时代的文物历史、文物的鉴赏、作品要表达的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知识、故事发生地的风土人情等等的常识。

那些年,我工作之余,到处搜集借阅这方面的图书,先后我看了《洛阳龙门石窟》《中国考古六十年》《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青铜器与铜镜鉴赏》《中国古代墓葬》《玉器鉴赏》《陶瓷鉴赏》《民国时期的河南文物大案》还有地理历史常识方面的书籍等等。多年来,我养成了躺床看书的习惯一本读着这些图书,重要的还记在本子上,以防用时查阅。遇到有些不懂的知识,就虚心向周围的行家请教。

那时,每天晚上,我都住在距离扶贫点不远的康百万庄园里。那是一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到处也充满了文化气息。那时这里旅游的人很稀疏,工作人员也少。白天到村里或外边处理事务,晚上就认真读书。每当夜里,我一个人坐在一孔大窑洞的桌子前,在一盏电灯陪伴了我夜间的生活。

尤其因为有北宋皇陵在巩义,我还认真地读了宋史等史书,笔记卡片结合,进行了必要的记录。头脑里的文物知识丰富了起来,历史知识也丰富了起来,面对展开的稿纸,我的脑海里人物故事就泉涌样向稿纸上流淌。用了三年业余时间,近百万字的小说初稿就写了出来。

读书得到的知识,我尽量恰如其分地揉和到了故事情节中。比如:136页墓坑歌

猴筋摇头晃脑,似精能了许多,念道:

黄土层,埋古董,先人留,救人穷,谁挖住,运气兴。各朝代,墓不同。土方坑,如竖井,商周魂,内安生。方坑多,有不同,商西周,倒方升,上口小,大底层,最底下,朱砂红,陶马车,铜器青,夹玉器,是富翁。春秋时,如粮升,上边大,底小精,棺材头,有腰坑,藏车马,玉器等,棺板灰,显一层。到战国,仍方坑,加壁龛,葬品盛,剑戈器,最有名,论铜器,制做精。西汉到,墓变种,墓坑深,长方形,有墓道,便通行,宝物件,不准定,美铜镜,人狗俑。到东汉,耳室增,鎏金器,藏其中。大唐盛,厚葬兴,长墓道,设天井,天井多,官位雄,唐三彩,式样精。宋代时,墓变形,如刀状,砖砌顶,瓷器多,品位精。到明清,陪金银,墓室处,需探明,要发财,细抚弄,揭墓人,想省工,探墓宝,最英明,取宝近,走捷径。

听一遍,王三虎高兴了,说:怪顺哩,我看也好背,你再给读几遍吧!

还有一段是阅读《青铜器与铜镜》一书后,受到启发而产生故事中的一节描写——

王三虎正整地边,咣地一声碰到了一个物件。他捡起来,地边抓些柴草擦去泥土,王三虎又细处再打磨,宽度概有两拳头,正面镀有锡白层,还可显出亮亮光。背面凸凸凹凹的,尚看不出所以然。他小眼睛骨碌几骨碌,站立起来解裤子,鼓肚子开闸出一股子尿,努力冲刷那凸凹,地又上拽了一把草,噌噌噌噌仔细擦。半天了,看清了,背面原是一幅画——

正中一圆钮,图左安坐一老者,披发美髯,神态自若,手拨琵琶弦。上有半个太阳,似切开的红西瓜。还有几棵花树,花开得如云霓。老者脚下卧只猫,猫儿闭眼,似醉了乐曲。老者背后一棵树,树上站只小鹦鹉,勾着头,也似细听琵琶曲儿。树旁站着一丫鬟,手持葵扇,正为老者驱热,一脸郑重,双目视前,也似被乐曲醉了。老者另侧,还站一男仆,头戴软冠,目光低垂,手端条盘,盘上放着茶壶,还配茶盅,似乎等主人曲完小饮。下部有一水塘,两只仙鹤站立,还游着两只鸳鸯,池塘偏处有一太湖石,石上有只小鸟歪脖圆目,都似乎在研究老者乐曲的奥妙。

长这么大了,哪见过恁好的物件?王三虎把铜镜放进了怀里,还用手按了几按,感觉踏实了许多。

他以后就用这件好看的宝贝,开始了接近他心目中的仙女——掌柜刘国凯的女儿,经过很多年的努力,刘家漂亮的女儿终于成了他第二个女人。当然里边的故事错综复杂,很引人入胜的。

我沉心创作这部长篇小说时,许多干部也替我鸣不平,扶贫村老百姓也敲锣打鼓感谢市领导派的扶贫决策,我白手起家克服了重重困难为村子打了260米深的吃水井建了座工厂。之后,我解脱了,又回到了文化局领导岗位上。我带着文学创作沉甸甸的收获,开始了游刃有余的生活。不管他们咋闹腾,我除了搞好本职工作,一心钻研进了写作中。

又经历了近五六年业余的推敲修改,磨坏三支钢笔的笔尖,把小说修改到了我心里比较满意。我拿着近80万字的小说稿进了北京,心里忐忑不安,那家出版社能接受我的稿子呢?经人引荐,我的稿子交给了中国文联出版社的谢群老师。谁知道,不到两个月,我就接到了谢老师的电话,说我的稿子被选中出版。

又到了北京后,谢老师跟我谈了有关出版事宜,出版社的领导还对我的作品热情洋溢地赞许了一番。我知道,是中国文联出版社帮助我走上了成功之路,我感谢中国文联出版社“识货”的老师、领导。很快,带着油墨芳香的上下两册的《河洛沉梦》就出现了许多书店里,我心里自然颠颠地高兴,走政界失败的感觉随之就烟消云散了。

接着,《文艺报》、《中国艺术报》、《文艺理论与批评》等许多报刊发表了关于《河洛沉梦》的评论和推介文章。《文艺报》的文章说,《河洛沉梦》填补了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题材空白;《文艺理论与批评》的文章说,《河洛沉梦》是多年来少有的好长篇。

《中国艺术报》发表了一篇周斌写的文学评论(《河洛沉梦》使人警醒),占了报纸大半版位置。文章后边说: 《河洛沉梦》的语言独辟蹊径,小说情节辐射面虽广,主要还是写豫西地区的人物和生活,它的叙述语言、人物对话,语句短捷,节奏明快,具有艺术韵味儿。并有不少地道的豫西口语,朴素流畅,亲切自然,流溢着浓重的乡土味。

历史是一面镜子,这部具有独特艺术品味和深厚精神内涵的历史题材作品,可以让今天的一些人从中借鉴。它引人深思,使人深省!

我还接到了好几个不认识的读者来信,其中一个大概也是巩义人,正在大学读书,他在信中写道:

【张鑫琦先生:

   您好。

   近日拜读屯生大作《河洛沉梦》,欣慰之余,为先生执着的艺术追求精神感动。

   纵观《河洛沉梦》,洋洋洒洒数十万言,工程浩翰,堪当巨著。但该作大而不空,长而不繁,通篇短句,节奏明快,韵味十足,口语式的语言,亲切感人。

   《河洛沉梦》既是小说,又是史诗。黄河、伊洛河里一朵跳跃的浪花便是闪动着的一道亮丽风景;嵩山、邙岭上的一捧黄土便诉说一个动人的故事。

   《河洛沉梦》是一幅历史的画各丰富的内容展示了伊洛河畔形形色色的人们对人生价值的追冬,对生活质量的品味。它是一部人生哲学史,实实在在地描写生活表现生活,这使作品发出了闪光;它是一部生活史,虽然主人公连同他周围的人都充满了奸诈,但他们也现实,他们在思考人生思考生活,这便是该作的可贵之处。先生的意图很明显,不是让我们卖国,不是让我们见义忘利,而是要求我们从中吸取教训,实实在在地做人。

   正如柯岗所言,这部小说冷峻而深沉,虽然人物繁杂,但却栩栩如生,都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先生您是一位痛苦地思考社会、感悟人生的作家,您赋予主人公以智慧、愚昧、善良、狡诈的性格这不是矛盾而是统一,它不但符合现实而且真实地再现了现实。我个人认为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完全高尚的人但我相信现实生活中相对高尚的人是大多数。正是这些相对高尚的人和那些不高尚的人,才组成了我们这个五彩纷呈的社会,因此先生的写作路子是我所欣赏的。

   《河洛沉梦》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场面宏大,知识面宽阔,小到一句话一条谚语,大到一次外交一场战争,但先生并没有被这些纷繁芜杂的琐碎拖累,相反作品条理清晰,错落有致。同时《河洛沉梦》在谋局布篇方面也显示了先生的横溢才华。书中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凑和谐,全书前后有机目连,完美无缺,实在难得。

   读《河洛沉梦》,我仿佛回到了故乡,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地方,回到了爷爷的怀抱听他那讲不完的故乡的故事。

   张先生,感谢您,您又使我和河洛文化拉近了距离。祝先生多出佳作。

   此致敬礼

学生贺红伟拜呈】

后来,《河洛沉梦》还获得了郑州市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奖。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中心曾经派人洽谈,将该作品改为电视连续剧,后因其单位体制改革取消了影视中心,改编搁浅。

那段时间,《河洛沉梦》成了畅销书,郑州市文联钟主席给我打电话说,他在北京王府井图书大厦排队买了我写的《河洛沉梦》。

后来,美国的哈弗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曾经把《河洛沉梦》作为推荐读物,原郑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原非说,这和美国人崇尚个人英雄主义有关。因为我的这部小说里,使一个小长工、家务寸铁的人物,成为了洛阳的首富,可能也是一种生存中的英雄吧?

《河洛沉梦》是我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之后,正式把我的多半精力带入了业余文艺创作的事业中。2002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我创作的长篇小说《神州甲富康百万》,也获了奖,后来还应中央电视台影视中心之邀,被改编成了电视剧,后因原省委书记重视,转给了刚改制成立的河南影视集团拍摄,后因各种原因,未能拍成。我的两部中短篇小说集《神戏》、《丽人行》等等也先后被出版社出版发表。200年,被批准成为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担任了郑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每每回忆现在比较充实的精神生活,我从心里感谢我读过的书籍给我了生活的方向和力量,也从心里感谢中国文联出版社等出版单位的老师们精心的扶助,也庆幸在最困难的时候能够冷静处世。从而,我也得出了一条真理,世界上适应自己生活的道路很多,万万不可碰壁的时候灰心丧气,要根据个人的条件,善于及时选择,及时纠正自己。

我明白,自己还不是最成功者,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北宋永昭园复原的读书记忆

巩义市区里,一片巍峨的古建筑庄严威武地站立着,围绕它们的是苍松翠柏林带,青石铺就了广场和道路,这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北宋永昭陵园,著名的旅游景区。

但这里曾经面临过被毁灭的厄运,它能够以现在的神态展现在人们面前,知情者深知经历的艰辛。

北宋皇陵群,我国的一大奇观,号称七帝八陵,占地三十二平方公里,分布在巩义市四个乡镇二百六十多平方公里的地面内。一个朝代的皇陵完全集中在一个县市,这在全国也绝无仅有。

千余年的历史风尘,泯灭了北宋皇陵陵区苍茫的松柏林区,也泯灭了陵区巍峨壮观的古建筑群,只留余那些蓝天下高大的陵冢,还有那沉默不语的石兽石人。我们从那高耸入云的陵冢和众多的石像生那里,仍然可领略到北宋皇陵群昔日的富丽堂皇与庄严肃穆。

公元1985年,我被支派到文化局当副局长,主抓了文物保护工作。看到皇陵的保护现状,头脑不禁发懵。缺人员,缺经费,连辆查看皇陵的车也没有,面积恁大的陵区,能用什么样的大被子给盖严实呢?

最让我头脑发懵的是永昭陵和永厚陵区,它们位于市区,时刻处于被餐食的境地。而国家法律规定,皇陵必须严格保护。

历史上,北宋皇陵的土地属于国有。民国初年,兵荒马乱,老百姓开始了蚕食那片公地,当时几个地方绅士往中央政府上书,说那么大面积的土地荒芜着(旧时树木成林,后被战争和百姓焚毁许多),不如让老百姓作为田地耕种。于是,陵区些土地由回郭镇叫赵和尚的绅士代管,租种出了一批土地,部分收入县里拿来兴办教育。到了解放初土改时,激情燃烧的地方干部说,皇帝是最大的地主,皇陵也分了吧!于是,整个北宋皇陵都变为了农田,陵区剩余的树林自然全部被消灭了。20世纪80年代,永昭陵区有部分开了果园,有部分种了庄稼,更多的成为了个体户的工厂,制作水泥预制板的场地延伸到了皇帝陵冢旁。永昭陵眼看就要被泯灭了。文物部门严格按照文物保护行事,为阻止蚕食文物保护区,文物干部职工时常遭遇痛打漫骂。人家的土地,人家想干啥,人家的自由,遇到断人财路的者,人家咋不恨得牙根疼?一次,文物保管所所长带人阻止在文物重点保护区建工厂,人和汽车被当地老百姓扣留,公安部门出面,才解了围。

市区中间的一片大空地,庄稼果树绿油油的,天然公园,谁也阻挡不了市民到那里游玩,更有些赶新潮的男女青年,还把庄稼压倒当床铺,做些苟且娱乐,也有人顺便拽人家的红薯叶、掰人家的蜀黍棒。土地权属者自然就把帐算到了政府身上,没少找政府索赔。

由于我和文物同行们的争取,抢救保护永昭陵的项目引起了上级的重视。省政府把北宋皇陵的抢救保护利用列为了河南省“八五”期间的重点旅游工程之一,省里和郑州市与巩义市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制。省里与省文物局也同样签订了目标责任制。

一九九二年春节刚过,省文物局杨焕成局长来巩义督促宋陵抢救保护工作。因牵涉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必须要经过国务院文物专家组的批准,之前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细致的方案材料。当时,我虽然仍然热爱着文物工作,但是没有心思再做这方面的文字工作。因为一心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我的个人政治前途已经陷入了艰难境况,每天晚上床上一闭上眼睛,就感觉一大群野兽都张着血盆大口要将我吞食掉,我很想离开巩义,但那个大权在握的人却死死地盯着我。有同情者私下告诉我,那人说,张鑫琦年轻,有文凭有才华,我就这样磨道他,他再能干,再压他些年,他年龄优势就没有了!

过去,我从没有做过这么大的规划,心里也没有这方面的准备,但接了这个活儿后,就如一块大石头压到了心头。首先从理论上积累,我从图书馆借来了宋史,每天除了处理日常工作,就抓紧时间阅读,写笔记、录卡片,特别是宋史凶礼部分。更是仔细探讨,那段时间,星期天基本上没有出过家门,夜里经常读书到一两点钟。我想,这个规划要经过省里和国家专家组的论证,在学术上不能有一点的含糊。后来,因为到国家文物局争取经费,与省文物局副局长张文军同去北京,张文军局长出面为我借来了清西陵等国家文物局认为较好的规划样本。回来后,按照规划的要求,我从文管所抽出了几个人,帮助搜集有关资料,如多年来的气象资料,宋陵保护钻探历史资料等等,由傅永奎几个行家指导,我再根据需要编辑整理。

我就是这样的人,我既然担上了这活计,再作难,再憋屈,也要硬着腰杆做好这件事情。

每天除了处理日常工作,我夜以继日地分析文管所提供的资料,赶写《巩义市北宋皇陵文物旅游开发总体规划》,那时,家里还没有用上电脑,全要笔写,大概突击了两个来月,二十多万字的规划材料出笼。拿到省文物局审阅后,省文物局很满意。杨局长当着我面笑着说,就是我说了,张鑫琦是河南省的宋陵专家,这个材料要别人写,就把正经事情给耽误了!虽然我写出了材料,但我不具备做这种规划的资质,必须要有专业单位挂名,杨局长协调让省古建研究所挑了头。我们配合得很和谐,不久印刷正规的规划本就做好了。得到了河南省文物专家的对规划可行性的一致认可。然后从巩义市计委到郑州市计委,到省计委,一路顺风。后来,需要国务院专家组审批,我们跑到北京,也是一次性通过,决定拿北宋永昭陵作为全国第一个复原试点工程。

后来,河南省文物局的杨焕成局长开大会时又说:就是我说了,张鑫琦是河南省的宋陵专家!其实我并不是专家,我完全是按照专家的要求,从四十册《宋史》里寻找理论,才得到了国家专家的一致同意。是读书给了我自信和能耐。

我这一生,可以说是书籍给了我生活的信心和力量,也是书籍促使了我人生的绽放,虽然我还不是什么很驰名的名家、大家,但是正如一些熟识的朋友评价说的,古野的作品将来大多都可以保留下来。我明白,这也可能是对我的鼓励和安慰,但是,我自己相信自己,因为我的读书,所以我的作品作为历史的诠释和时代人心的记载,我很认真的追求过。正如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给自己写的墓志铭所说:活过、爱过、写过,我想还应该给他加两个字读过,因为没有读,就很难有写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