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皇陵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宋陵文化研究所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 (中国)官方

宋陵文化研究所
首页 > 学术研究 > 正文

北宋皇陵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康永波

皇家陵寝和墓地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科教文化价值和历史考古价值。北宋皇陵以其庞大的规模、恢弘的气势、精美的石刻、神秘的堪舆术和严格的等级制度,作为中国历代帝王陵的杰出范例,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遗产。

一、北宋皇陵及其资源特征

()陵区概况

河南省巩义市南依嵩岳,北濒黄河,东为群山绵亘,西为伊洛平原,伊洛河自西向东汇入黄河,属典型的豫西浅山丘陵区,被视为“山高水来”的吉祥之地。【1】北宋诸陵就建在南依嵩山北麓,北傍伊洛河的黄土岗上,地势呈南高北低、东弯西垂之状。陵区东接青龙山,西至回郭镇柏峪南岭,南达芝田镇八陵村,北至孝义街道,东西长12 km,南北宽13 km,总面积达160 km2,海拔160-222 m 2

北宋历九帝,除徽宗与钦宗靖康之难中被掳至金国客死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县),其余七帝均葬巩义,加上宣祖(追封)赵弘殷的迁葬墓,号称“七帝八陵”(见表1)。八陵分为四个陵墓区,3西村区(东南部)为宣祖的安陵、太祖的永昌陵、太宗的永熙陵;蔡庄区(中部)为真宗的永定陵;孝义区(北部)为仁宗的永昭陵、英宗的永厚陵;八陵区(西南部)有神宗的永裕陵、哲宗的永泰陵。陵区祔葬皇后墓22座,赵宋宗室、勋臣名将等陪葬墓近1000座。自公元963年为宣祖营建安陵至北宋灭亡前后经历160余年,形成了一个气势雄伟、规模恢弘的皇家陵墓群。因其突出的文化遗产价值,19822月,被定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永昭陵抢救保护方案开始实施,并先后投资近亿元,恢复了部分地面建筑。42006年,宋陵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期间100处重要大遗址。

()遗产的资源特征

古代帝王陵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北宋皇陵作为历代帝陵的典型代表,其堪舆选址、陵园布置、葬硷仪式、石刻布陈、玄宫结构等诸多方面既有继承亦有创新,是国家珍贵的文化遗产。由表1可见其五个特征。(1)陵名之别。宋初追尊四代先人为皇帝,陵名皆为单字,即僖祖赵朓,陵名为钦陵;顺祖赵珽,陵名为康陵;翼祖赵敬,陵名为定陵;宣祖赵弘殷,陵名为安陵。5自太祖起陵名改双字,其首字皆为“永”字,称“永某陵”。(2)七月葬期。宋代帝王不预营寿陵,依照传统儒家思想,主张天子七月而葬。6皇帝驾崩后,帝陵选址、建陵、下葬、掩闭皇堂等丧葬仪式时限7月。7 (3)皇后祔葬。宋代皇陵的祔葬与汉唐有别,因不预建寿陵,先于皇帝而崩的皇后因丈夫陵址未卜,只能祔于先代皇陵,若亡于山陵既卜之后则在丈夫陵园西北建陵。8 ( 4)五音姓利。宋代堪舆术盛行,赵宋皇室将“五音姓利”奉为卜选帝陵的圭臬。该理论主张将诸姓按“五音”分五类,后与“五行”相对,从而得出某姓所利的阴阳宅方位和地势走向。赵姓属角音,所利地势为首选东高西低,次选南高北低,角音所利方位为壬、丙两向,即南略偏东和北略偏西,巩义宋陵皆符此理。10(5)石刻组合。与汉唐皇陵相比宋陵石刻数量与布局规制趋向固定,均60件。石刻排列更为具象,接近现实中的宫廷礼仪。其歌颂明君圣主和表示皇帝亡灵出行、升天的意蕴与唐代皇陵一致。11

二、北宋皇陵的保护和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北宋皇陵的保护工作,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82年之前为第一阶段。1963年北宋皇陵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完善文物保护并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关于宋陵的研究主要为整体介绍和调查,郭湖生等较早对巩县宋陵进行系统调查。111982-2006年为第二阶段。1982年北宋皇陵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宋皇陵》一书出版,1984年发掘了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并成立永昭陵管理处,按原状恢复永昭陵地面建筑。学者对其石刻艺术、村落史、帝陵布局、北宋丧葬特点、陵寝制度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傅永魁认为番使石刻象征着宋代与外国人的外交往来、友好关系、平等相处;13邵锡惠和龚志辉用近景摄影测量为宋陵420件石雕像测绘其正、侧、背三面的立面轮廓线图1 260;14侯月桂和楚战国研究了因建陵、护陵、祭陵和陪葬等过程而在巩县周围遗留的众多地名;15冯继仁认为北宋皇陵从全陵卜选到诸陵的相地择址、皇陵与玄宫之间方位关系、地宫的高低浅深等各方面均受到堪舆术的影响;16丁双双和魏子任认为唐宋时期丧葬中佛道消费习俗能够体现当时人们的生死观、价值观、社会崇尚等,并与当时的社会道德、国家制度一起制约着我国的丧葬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17陈朝云研究了北宋陵寝制度并提出了宋陵的5个显著特征;18冉万里认为宋代佛教完成了由宗教哲学向世俗化的转变,并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丧葬习俗中频现的佛教因素,仅是其世俗化的一个方面;19孟凡人研究了宋陵神道石像生的组合、雕镌技法、主要纹饰题材等,认为石像生形制和分期演变序列是研究北宋皇陵形制结构更深层次变化及其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尺之一。202006年至今为第三阶段,北宋皇陵被列为“十一五”国家100处大遗址保护重点工程,成立北宋皇陵管理处,陵区实施了集群数字地下拾音报警系统,同时国家拟申请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北宋皇陵的遗产价值主要有:一是科研和历史价值。它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代表着当时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与审美倾向,同时反映了当时的科技水平、经济状况和工艺水准,是北宋时期丧葬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与建筑范例。二是宣传和教育价值。通过认知北宋皇陵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传播精神文明、普及科学知识,达到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普教育的双重目的。三是旅游经济价值。其浓厚的文化因素,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在“保护为主、合理开发”原则的基础上,可以利用遗产资源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将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遗产资源向遗产资本的转变,共同为中原崛起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21

三、与部分大遗址的对比

中国目前登录的不可移动文物40余万处,其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万余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51处。22为了更好地实现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联合编制了《‘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确定了100处重要大遗址。本文选取其中的7(见表2)与宋陵进行对比研究。

:“国保”指国家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国务院先后于19613月、19822月、19881月、199611月、20016月、20065月核定公布了6批共计2351处“国保”单位。

世界文化遗产是指具有突出的历史学、考古学、美学、科学、人类学、艺术价值的文物、建筑物、遗址等。272中,周口店遗址、殷墟、秦始皇陵、元上都遗址因各自特殊价值均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北宋皇陵应继续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可通过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方式,发挥宋陵遗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争取早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与表2中的大遗址相比,来自自然、人为等诸多因素的干扰与破坏,使北宋皇陵遗产资源面临着不断消失的威胁。

自然力的破坏作用主要威胁宋陵地宫、陵台、宫城、神道、石像生、鹊台和乳台等,包括温差变化、盐类的结晶和潮解、冰劈作用、层裂等引起的物理风化,氧化、水解等引起的化学风化,农作物与其他植被根劈作用造成的生物风化。此外还有洪水、暴雨造成的剥蚀作用,地震、坍塌、环境污染、酸雨等带来的破坏。

 威胁北宋皇陵的人为因素,一是建设性破坏,包括城乡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破坏。28除永昭陵外,其余帝陵均被农田、村镇居民点、企业等占据,众多国宝级的石刻被掩埋土中而残缺不全或结垢开裂。二是人为耕作与盗掘破坏。耕作灌溉等农业生产作业对帝陵石刻及地下建筑遗迹的破坏不可低估,盗窃文物对帝陵破坏尤甚,直至2005年宋陵石刻被盗案件仍有发生。29三是保护性破坏。早先采用水泥砂浆和环氧树脂等材料对残损石刻修补,不但导致石刻表面出现修补材料的流淌痕迹而且破坏了石刻的观感,违背了文物修复的原则。30四是保护经费不足与人才匮乏。宋陵分布广泛,田野文物保护的任务繁重,仅靠地方政府与文物部门拨款无法满足遗产保护需求。在宋陵保护规划编制、环境整治方案制定、博物馆展陈、文物修复、遗产科研等领域,受到人才短缺的制约。

四、文化遗产的保护建议

一要加强本底研究,构建减灾体系。宋陵千百年来虽历经天灾人祸、风雨侵蚀,然而建筑遗址、石刻群等仍具有重要价值,应继续加强相关研究。可参照国内外同类遗产的先进保护模式,在做好遗产各类资源本底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灾害预防监控与紧急救援体系,做到全天候监控、提前预报、有所防备,最大幅度地降低自然因素对宋陵的破坏作用。

二要科学做好城市规划。依托权威机构编制具有科学性、综合性、前瞻性的宋陵保护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首先,要在陵区内征用部分耕地改建为遗址公园并预留缓冲地带,兼顾遗址保护用地、村落用地和耕地的需求,控制村庄建设用地。其次,要加强对陵区周围环境的保护,陵区附近严禁建设工业企业,并严格控制缓冲区外污染型企业的数量,使区域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同时,要引入专家学者、公众舆论等对陵区规划各个环节进行监督。

三要引导民众参与,保障文物安全。对世居遗址周围的居民,当地政府在安置政策与就业方面应予以倾斜,引导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产业结构与宋陵保护、文化展示、环境整治、陵区绿化、旅游服务等环节相结合。居民从遗址保护中获益,自然会加深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解和支持,有利于改进县、乡、村、组多级文物保护体系,完善宋陵技防、人防、物防三合一的防护网络。政府还应出台地方性文物保护法规,严厉打击各类文物犯罪。

四要筹建数字博物馆。征集散落民间的文物,拟建宋陵数字博物馆。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对宋陵文物、石刻、建筑构件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存档。借助文物数据库的虚拟技术可以对文物演变过程进行多维模拟,结合传统的文物修复原理确定科学有效的修复技术,再现文物风采。基于数字媒介建立的数字博物馆可使观众通过网络遥感器在虚拟的文化遗产空间漫游,了解文化遗产的整体效果,复原和再现一个全面而完整的意义空间,从而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教育功能。31

五要设立宋陵保护基金。宋陵整体保护工程量大,涉及到规划修编、居民迁移安置、土地征用、遗址公园建设、文物修复与展陈等多个环节,资金需求大。宋陵主管部门一方面应积极争取中央、河南省、郑州市的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可拓展基金筹措渠道,接受社会各界的捐赠或集资,设立宋陵保护基金。资金可用于陵区保护、人才引进、管理培训、宣传教育、文物科研、学术研讨等。

六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宋陵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是创造性的天才杰作,是大宋文化及其典章制度的特殊见证。宋陵“五音姓利”的布局,可作为一种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宋陵体现了“侍死如侍生、孝莫重乎丧”的传统思想,透过宋陵折射的儒释道三教融合对后世影响深远。从价值评估来看,宋陵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多项遴选标准,具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

国家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是增进国家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涵养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深厚基础和重要支撑。32北宋皇陵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是巩义的文化基因。只有加强宋陵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保护好城市的文脉,让文化遗产彰显无穷的魅力,恩泽后世。

参考文献:

[1]黄景略,叶学明.中国的帝王陵[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125

[2]卫琪.略谈宋陵神道石刻艺术[J]. 中原文物,2005,(5) :78-81.

[3]刘毅,中国古代陵墓 [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116

[4]巩义河洛文化丛书编纂委员会.河洛文化丛书—北宋皇陵[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50.

[5]秦大树.试论北宋皇陵的等级制度[J] .考古与文物,2008,(4) :40- 51.

[6]雷玉华唐宋丧期考--兼论风水术对唐宋时期丧葬习俗的影响[J].四川文物,1999 , (6) :82-86.

[7]叶春芳北宋皇帝丧葬礼仪的性质及其对北宋社会的影响[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 , 12(3) :52-61.

[8]「日]竺沙雅章.宋朝的太祖和太宗--变革时期的帝王[M].方建新,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9]游彪.正说宋朝十八帝:图文本 [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10]娄昭,李娜.论南北宋陵布局[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 (4):162164.

[11]沈睿文.唐陵神道石刻意蕴[J].考古与文物,2008,(4) :34-39.

[12]郭湖生,戚德耀,李容淦河南巩县宋调查[J].考古,1964, (11):564577.

[13]傅永魁.巩县宋陵客使初探[J].中原文物,1988,(3) :70-75.

[14]邵锡惠,龚志辉近景摄影测量在宋陵石刻测绘中应用的几个问题[J].解放军测绘学院学报,1955 , 12:38-45.

[15]侯月桂,楚战国.浅论巩县宋陵所派生的地名[J].中原文物,1988, (4) :85-87.

[16]冯继仁.论阴阳勘舆对北宋皇陵的全面影响[J].文物,1994, (8) :55-68.

[17]丁双双,魏子任.论唐宋时期丧葬中的佛事消费习俗[J].河北学刊,2003,23 (6) :151-155.

[18]陈朝云.北宋陵寝制度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2003,36 (4) :73-77.

[19]冉万里.宋代丧葬习俗中佛教因素的考古学观察[J].,考古与文物,2009 , (4) :77-85.

[20]孟凡人.北宋帝陵石像生研究[J].考古学报,2010,323:323-360.

[21]王星光,贾兵强.中原历史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2]单弄翔.留住城市文化的“根”与“魂”—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68.

[23]孙克勤.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世界遗产资源管理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2,14 (1) :69-75.

[24]康永波,陈玲玲,刘正威,等.殷墟世界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12):1118-1121.

[25]谢德娟.西汉帝陵大遗址区生态景观构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26]王双怀.关中唐陵的地理分布及其特征[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1 , 4 (1) : 63-66.

[27]孙克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概论[M].2版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2:5.

[28]陆建松.中国大遗址保护的现状、问题及政策思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6) :120126.

[29]张莹莹,张鑫岭,张玉峰.河南宋陵:被遗忘的沧桑皇陵[N].中国文化报,201111 -23 (5).

[30]杨予川.宋陵石刻病害问题的探讨[N].中国文物报,20080509 (8).

[31]周明全,耿国华,武仲科.文化遗产数宇化保护技术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32]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等.国家“十二五”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规划[Z].2012.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网站开发小组  制作&维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