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不仅是新学科产生的重要源泉,还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载体。在智能制造装备、智能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控制与机械学科融合的广度和深度进入崭新阶段。先进控制与智能机械交叉融合,机械研究广泛涉及信息化、自动化。中国计量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设有控制和机械两大学科,控制学科设有装备制造与控制交叉学科方向,机械学科设有智能制造及质量工程交叉学科方向,积极开展学科交叉特色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产促教、课促研、赛促学、赛教产研“机控智”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彰显了“能制又能控”与“制控衍生智”学科交融培养理念,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基于“回本”理念和“溯源”方法进行顶层设计,提升学科融合研究生培养质量。学科间通过有效融通,打破不同学科人才培养壁垒,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三协同两优化”建设路径,构建“机控智”互融互通培养体系
探索从独立到协同的“三协同两优化”建设路径。“三协同”:一是指建设规划协同,“机控智”交叉融合协同学科点布局和资源配置,使控制、机械学科专业交叉、师生互融;二是指建设机制协同,突破现有控制、机械学科边界,依托重大项目形成多学科融合的创新科研平台;三是指建设内容协同,围绕人才培养需求配置资源,将学科建设形成的人才、学术资源、科研成果和科研条件等方面的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两优化”:一是指以知识—人才产出驱动实现基层学术组织优化,形成课题组、科研团队、教学团队等学术组织;二是指以产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制定激励机制,形成更加科学高效的“学科—专业—学位点”共生组织体系。
构建“四融合一创新”特色课程体系,形成教学实践双轮驱动的载体资源
构建“以教促融、以课促融、以研促融、以赛促融”的“机控”互融互通培养机制,建立校企协同、专兼结合的“双导师”师资队伍,学院配有企业导师、兼职教授。加强课程体系改革,推进课程层次、培养层次跃迁。新增“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人工智能类”课程群,迭代升级“控制类”专业核心课,将“智控”系统性实践教学贯穿整个课程体系。学校工程训练中心面向研究生创新开设“工程基础与创新设计”课程。紧跟机械、控制领域当前研究热点,研究生踊跃参加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挑战杯”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等高水平学科竞赛,研究生的复合专业技能得到明显提升。
建立“三回本四溯源”质量评价制度,实现智控赋能全生命周期可持续发展
创新机械、控制学位点培养方案,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人工智能,提出以自动控制为核心、以人工智能为跃迁的“机控融合、智控跃迁”特色研究生培养模式;“三方回本”,“高校—行业—企业”共建、共培、共享,回归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根本,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扩展到产业链课题需求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更新方面;“四点溯源”,追溯“理论、实践、竞赛、就业”四源头,优化研究生培养质量可持续提升路径。将研究生培养溯源到“理论教学→专业实践→科研竞赛→就业跟踪”全生命周期培养体系可持续提升路径上。
经过持续10余年的探索实践,控制学科教师所在的党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学院教师获国家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或荣誉称号10项,获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浙江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典型案例名单;发表核心教改论文10余篇。近5年,研究生获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省级及以上奖项78项、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奖项45项、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省级及以上奖项11项、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国家奖项4项、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国家奖项6项,育人成效显著提升。
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学科交叉融合“机控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强化跨学科融合,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同时,积极拓展各类资源,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的合作,为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