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指出,“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并提出了将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教育示范区”和“教育和人才高地”的目标。这些规划及其目标都对大湾区建设大学和发展大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粤港澳三地如何联动、互促互补、各取所需、协同发展,助力大湾区的经济建设?在大湾区的视角下看未来的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现在的大学应为未来做什么准备?这些都是现在大湾区办大学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驱动大学变革的因素
自1088年意大利的博罗尼亚大学设立以来,大学的发展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与千年前的大学相比,现代的大学在组织、目标、功能、结构、运行等很多方面都已迥然不同。大学的变革都是在保持大学传统和适应外部环境的张力平衡中进行的。大学发生巨变有以下几个驱动因素。
一是知识大众化的诉求。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Institute for Statistics,UNESCO)公布的数据,2000-2014年,世界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从9939万人升至2.07亿人,高等教育总体毛入学率从19%升至34.40%。《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1.6%,这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而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2018年12月发布的首个关于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状况研究——《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显示,大湾区受高等教育人才占常住人口的比例,香港是26.18%,深圳是25.19%,而东莞只有15.74%。这样的比率不仅不能支撑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人才湾区”的定位与目标,且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全球所有的适龄人口都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目标相比,也是相去甚远。在当今科学技术手段之下,我们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手段和方式让更多的适龄青年能够享受大学的教育,满足大众对于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
二是财政预算的削减与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高校数量的增多以及政府对高校财政支持的日益减少,高校面临的挑战和竞争促使自身不断变革。许多国家政府的财政预算不断削减,高等教育的办学经费变得日益紧张,高等教育的市场化竞争不断加剧。在政府办学经费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大学亟需寻找其他的办学经费来源。
三是全球的大流动性与疫情时代的“在地国际化”(Local Internationalization)。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人口流动性日益增强,各国之间的交往变得越发容易。全球化不仅带动了人力流动,国际教育人口也随之增加。目前,随着疫情时期各国不得不做出的高等教育政策应对和资源分配的调整,不少国家开始将“在地国际化”作为推进本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模式,纷纷通过开发国际课程、引进国外优质教育项目、开展跨境项目、举办国际会议等方式,为全校学生在校内提供接触跨文化与国际性事务的机会,进而实现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办学目标。
四是高校与工业界日趋紧密的融合。从近代历史发展来看,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较容易超过产业人才需求,而人才培养质量和结构的调整较难跟上产业调整的步伐。因此,相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当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结构的调整工作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就业难度的大小。这就要求大学的教育要与产业界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势在必行。
五是数字化时代的降临以及颠覆性技术的不断涌现。数字化时代,信息领域的数字技术向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全面推进,人类社会世代长期积累下的文化通过最快捷方便的方式传播,信息得到了最大速度的推广。不仅如此,那些能够打破现状,改变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重新配置价值体系,并引领全新的产品和服务的新技术还在不断涌现,给经济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创造巨大的价值。
未来的大学会是什么样子?
基于近来研究者对于未来大学发展的探讨,我们可以预见未来大学的一些特点:
课程将越来越跨学科,与企业结合更加紧密。跨学科融合的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成为趋势,课程组织方式的重大变革,强调对知识的应用和对学科之间关系的关注;课程内容与企业结合更加紧密。
MOOC课程和专业将越来越丰富,网上教育更加广泛。MOOC课程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主流教育机构加入,包括世界一流的高校。越来越多的大学、学院已经开始设立了在线教育部门,并陆续推出自己基于MOOC理念的课程产品。
未来大学的校园将会重构,学校作为学习中心将重新定位。从实际的校园面积相对于学生的人数而言,校园将变得越来越小;而从大学所容纳的学生人数而言,由于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性学习的优化,大学将变得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大学的设备资源将向社会开放共享,图书馆资源将数字化。大学组织机构可能重构,学习成为一项由教育专业人员指导的全天候活动,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具体需求发生在任何时刻。
未来的大学将会多渠道获取办学经费。除了财政资助、学费收入、社会赞助以外,办学的经费将会更加的多元化,比如用人单位将有望直接投入资金到办学中来,因而大学的办学将与企业更加紧密。
教学方法将发生巨变,教学更加个性化。知识内容的传递将更多地被互联网和机器自动化所代替,甚至部分的学生专业实习实践活动都可能在网上模拟进行。尽管学校教育的结构与过程仍然存在,但是在技术支持下,教学方法、课程安排会更加灵活。
引入职业化、专业化的管理模式。由于大学组织的复杂性,大学管理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优异者能够驾驭,也非不懂管理和经营者能够承担的工作。大学治理开始呈现高度专业化趋势,“校长”将成为一种高度职业化的工作。
大学的协同和合作越发加强。大学间建立优势互补、信息共享、互利双赢的协同和合作体系,将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跨区域、跨校园、学科交叉的科研合作平台的搭建,具有显著办学特色和突出学科群优势的高校结成联盟,呈现出错落有致、综合互补的高等教育学科及专业发展群落,在与经济社会以及产业、市场互动中形成集群发展之势。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更加显著。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将在搭建未来全球开放合作与融合的桥梁、增强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与包容性、丰富大学生的国际经验、提升师生全球流动能力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未来大学教育在培养具有国际精神和全球胜任力的全球化人才、在开启全球互联互通与开创人类未来新前景方面将成为十分重要的途径和策略选择。
大学的类型和办学目标将呈现更多的层次和类型,其中以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精品教育与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都会大放异彩。对于后者而言,大众化的职业教育将在满足大众接受高等教育需求、更大程度普及高等教育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广泛的参与,尤其是虚拟网络的体验会增强。大学的办学将愈发注重学生优质的学习体验。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模式将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体现在办学的各个方面。
面对未来,大湾区大学应该如何建设?
2020年12月,教育部、广东省印发《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规划明确,到2035年,大湾区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水平的高校,涌现出若干具有强烈的前瞻性、创新性和国际眼光的战略科学家群体。我们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应该要为大学的未来做好准备。
一是要确定大学的定位,设定好大学的愿景和使命,使之符合大湾区规划和未来人才发展需要。大湾区建设愿景是“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类型丰富,各有特色,具有互补性,要实现“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等战略性目标,要求构建富有特色、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推动大湾区加快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需要在保障三地之间多层次多类型的高校差异化发展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力量分散和资源浪费,通过加强交流和协调,优势互补,共同提升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的质量与水平。
二要密切大学与产业界的联系,促进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创建更多的创业型大学。大湾区要“打造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与纽约、东京、洛杉矶等比肩的世界级湾区,高水平大学集群是成为世界一流湾区的重要标志。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可行路径是创新发展路径,就是探索创业型大学的集聚发展之路。港澳地区高校融入大湾区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可能性,就在于这中间有充分的互补优势。未来,大湾区的大学应该发挥与产业密切联系合作的优势,孕育站在国际前沿的上游基础研究,同时加强对社会产生显著影响的中下游应用研究,以合作创新创业来打破现在存在的高校学术资本转化的这些物理壁垒,从而培养出协调发展的创业型大学。
三要厘清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的层递关系,促进三者协调发展。学科、专业与课程各有内涵,但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不可替代。在学科与专业建设层面,大湾区要围绕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重点支持和发展世界科技前沿新兴交叉学科和三地高校薄弱空白紧缺的学科专业,保障大湾区民生和产业发展的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专业,开展形成与大湾区建设相适应,有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教深度融合的一流学科群,组建结构合理的学科发展队伍,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推动学科专业集群式、特色化发展;在课程建设层面,重点发展并合理布局适应大湾区产业经济发展需要的一批特色课程,并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促进三地高校课程资源优势互补,共建一流专业课程和一流国际课程,打造大湾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校集群发展。
四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强化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强化教学与科研的协同,是建设新大学和发展大学的重要任务。未来大学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在教学中渗透科学研究的实例和最新成果,在科学研究中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出题,科研求解,以科研成果支持教学改革,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学与科研相长,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未来大湾区的大学将围绕着人才培养的品质而展开竞争,以提高人才培养的品质为核心任务,按照未来人才的标准、数字人才的标准、智能人才的标准来培养学生。
五要拥抱互联网,整合资源、开展教学与教学机构的创新。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打破传统大学的围墙,改造线下课堂,整合有利的教育资源,课程内容能得到极大拓展,学生学习的平台由一个教室或实验室甚至能够扩展到全世界。教学机构也应变得富有弹性,通过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学结构、教学设计,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未来大湾区的大学教育不是应试教育下的创新,而是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的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并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服务,从而增强学习体验,提升学习效率。
六要提高国际化的层次,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教育国际化合作与交流。大湾区大学的建设与发展一方面要保留本土的文化,另一方面,还要保持与国际的频繁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的经验,要走向国际化。要有更全面的开放,提供更优惠、更充足的科技研发与产业转化的空间,将具有创新性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有机结合,建立大型创新中心,构建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大湾区的大学发展要立足大湾区,但不局限于大湾区,要努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教育国际化合作与交流,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水平与层次,提高在国际上的辐射与影响力。